贷款
2019-09-09 点击:542
P2P从第一天起,就不是互联网金融,它是一个有了网页的非法集资产业。
昨天,很多金融界、地产界的朋友给小巴发了条消息,关键词大致离不开以下几个:戴志康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、投案自首。
数据来源:网贷之家研究中心
监管层面上,互金整治领导小组、网贷整治领导小组明确下半年P2P专项整治时间表,北上广深等多地陆续公布P2P清退名单及指引,不少银行收紧或已终止为网贷平台提供资金存管业务。
行业层面上,千亿平台团贷网爆雷、红岭创投“良性”清盘、P2P一哥陆金宣布退出,曾经的证大创始人戴志康投案自首,就连小巴在2017年采访过的P2P方面的业内人士,如今也都联系不上了。
那么,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趋势意味着什么?目前监管部门的一系列措施,是不是彻底断绝了P2P的路?投资者怎么保障自身的利益?让我们看看大头怎么说。
如何应对经济危机,这百年来,总结出各种方法,其中有一个方法是各国政府都认同的,那就是金融去杠杆。因为经济危机首先从金融业开始:经济大好时的金融杠杆较大,抽离资金从实体业转向金融业。而一旦经济欠佳时,我们经常会看到一夜之间大量财富灰飞烟灭的情况。金融不压低杠杆再往下就是连带实体经济下行。故而应对经济危机的第一招就是控制住金融。
P2P行业其实就是这个方法下的一个写照。对于P2P行业,目前的管制政策取向已经很清楚了:叫停。但叫停有叫停的法子,是立刻刹车还是慢慢刹停?前者有那么点休克疗法的意思,波及面也太大。在去年批量爆雷后,一些P2P为了自救,使用暴力催债的手法,成为扫黑除恶的原因之一。
故而爆雷之后,总体的政策是慢慢刹停。这里的做法主要是:其一是企业要尽力充实资本金。很多P2P企业以为充实资本金是获取备案的前置条件,但其实是充实资本金后以便你清退P2P业务,所谓填坑还债;其二是企业收缩,这里主要是裁员降本。
通过一年多的努力,刹车P2P时机已经成熟。P2P目前新增出借人已经非常少了,这就可以视为处理P2P企业的风险已经可控(主要是社会层面的风险),当下金融监管当局正式下手,要求所有P2P限期业务转型。P2P的业务转型,无非就是:小贷公司(不出省)、所谓金融科技的助贷,无论怎么折腾,活下来的企业规模会大幅降低。P2P大限已至,备案已经不可能。今后,P2P不再会被视为灰色地带,而是不会被视为合法业务。
去年下半年以来,由于监管趋严,P2P平台加速爆雷,跑路风波不断,尤其今年,千亿规模的团贷网爆雷、老牌“良心”平台红岭创投“良性”清盘、龙头陆金服配合“三降”要求开始寻求转型,可见P2P行业出清已经从小微平台蔓延至头部平台,正在加速出清。
这一轮P2P监管严厉程度史无前例,现有的P2P平台不到800家,累计有近6000家停业及问题平台,淘汰率接近80%。6月的平台备案大限一再推迟,连龙头陆金服都没有相关牌照,上市计划一再推迟,存在着极大的政策不确定性,只得被动寻求转型。
同时支付存管监管趋严,银行正在缩减网贷资金存管业务,P2P支付通道收紧。甚至有地区出台了P2P平台良性退出指引或者征求意见稿,但这并不意味着P2P会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。
四季度,P2P行业的监管原则是“成熟一家,纳入一家”,通过合规检查的P2P平台,将纳入监管试点,正常运营,只不过经过这一轮全面的洗牌后,能够活下去、通过监管的平台应该是凤毛麟角。
曾经中国式P2P凭借准入门槛低、投资收益高、简单易操作等优势受到不少投资者的追捧,快速兴起。但由于监管几乎空白,P2P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异化,自融自保、短期诈骗、庞氏骗局、资金池运作等十分常见,积累了大量的风险。直到2015年才正式纳入银监会监管体系,开始逐渐规范。叠加金融去杠杆,雷点被引爆,爆雷接踵而至,行业加速出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