贷款
2019-09-09 点击:464
写这个题目的时候,让我想起了央视体育频道《天下足球》在贝克汉姆退役时做的那期“告别”节目。
印象很深的是节目的开始,旁白说道:“他(贝克汉姆)是宠儿,也是弃儿。”这句话用到现在的P2P身上太贴切不过。
作为一个行业人来说,我能深刻的体会到行业目前面临的窘境,心情比较复杂:风光的时候,P2P行业可以说是万众瞩目、万人参与;暗淡的时候,这个行业成了“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”。而经历这种高光与低谷,仅仅只是一年的时光。
红极一时的P2P,引来了各个行业的布局,说句话糙理不糙的话:是不是人的都来干了。不管什么行业,不管干什么的,都开始做P2P。
印象很深的一篇文章里讲到,在2014年,一家P2P的实际控制人跑路,给出借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这个实际控制人是干建筑起家的,发现P2P这个东西来钱快、圈钱快,千方百计的在金融机构借不到钱,不如干这个P2P来圈钱,圈一把跑路。
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,草莽时代的P2P也并不是简单的发展。在一定时期,P2P是“金控”公司的宠儿。
有个进钱的敞口
从金融业务上来讲,是一个循环的概念,有进有出。会计从业者其实对此有很深入的体会: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。说的再通俗一点,这就好比人的新陈代谢,没新陈代谢的那不叫“生命”。 所以,当一个主要做金融业务的企业或者集团,需要一个稳定的“进水口”。之前,满大街都是各式各样的“金控公司”,有些P2P也是拿着“金控公司”的背景做宣传,为啥这么干?这样让出借人觉得放心,让出借人觉得自己的集团强大,自己的品牌过硬,给人一种专业的印象。我们平台背后的公司主要是做金融的,布局了很多金融产业,成了常用的宣传口号。 尤其是在野蛮生长时期的线下理财,更是打出了“金融集团”的招牌。说到底还是为了通过金融这两个字来宣传和扩大自己的影响力,让人觉得自己专业。实际上,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,所谓的这种“金控公司”、“金融集团”,就跟“野鸡大学”是一样的,没有任何金融许可,也没有经过监管部门的批准。 从品牌上先给自己树立一杆大旗。但是对于很多“金控”公司而言,正好也需要P2P来作为进钱的敞口。 很多的民营金控或者互联网公司起家的金控集团,确实在业务上布局了金融业务。比如,旗下有小贷公司、融资租赁公司、保理公司等。这种类型的金控公司常见于地方性国资背景成了的金控公司,或者是一些民营企业,通过实业起家,然后布局的类金融业务。 值得一提的是,这些金控公司所从事的业务都是类金融业务。科普一下:小贷牌照虽然是央行最终核发,但是只具有一半的金融功能,严格意义上不算金融机构(但凡金融机构,基本上都能吸资金)。而融资租赁、保理业务也是类金融业务,之前的租赁公司的管辖并不在银保监的范围之内(现在已经纳入监管,后续会修订出台相应政策)。所以,这些金控所属的公司,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金融机构。 根据央行发布的金控管理征求意见稿中,明确的可以看到,金控公司作为母公司,只能进行股权投资管理,并且实际控制两家不同的金融机构。金融机构的定义为:银行、券商、保险、信托、金融租赁等监管部门核发具有金融牌照的机构。 所以,金控征求意见稿已经给金控公司下了定义,也让这些“野鸡金控”现出了原型。 从事小贷、保理、租赁的金控公司,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。他们的这些业务都是“放款端”业务,只能放钱,不能“吸钱”。开篇我们提到了,得有进有出,不能光出不进,怎么办?就弄一个P2P。 之前我们看到的,小贷收益权、融资租赁收益权、保理收益权(特么,什么都叫收益权)底层资产,都是出自金控集团内部所控制的小贷、租赁、保理,包装成产品,通过P2P进行对外募集。 一针见血的说,这就是自融。 当时P2P很受欢迎,很多的金控都去布局P2P,就是为了能够甩出自己的资产,吸引出借人的资金进来,从而进行内循环。然而好景不长,自2016年8月24日发布了关于P2P的监管政策以来,借助“收益权自融”这条路明显行不通了,于是P2P逐渐成了弃儿。 谁是宠儿?谁又是弃儿
我小时看过一个电视剧,里面有一首歌,其中的歌词至今印象深刻:美丽的西双版纳,留不住我的爸爸,上海那么大,却没有我的家。(好像暴露了年龄) 现在的P2P就像歌词唱的那样:“集团那么大,却没有我的家。” 从2018年开始,P2P的风险集中暴露之后,很多金控集团——尤其是国资为背景的P2P——背后的“爹”开始集中“甩锅”。生怕这个风险大的儿子给自己惹上麻烦、生怕P2P的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,也生怕出现问题的P2P的不理性的投资者找自己的集团闹事。 你不怕你的良心被汪星人吃吗? 说的通俗一点,用P2P的时候,给你无限风光,充分布局,要什么资源都给,甚至能拿着自己集团做宣传。一旦用完了,卸磨杀驴,只给行业、出借人留下一地鸡毛。 值得思考的是,关于P2P的备案一直没有明确的时间点。从今年年初到现在所出台的政策来看,网贷平台、P2P就算是能够备案,也是门槛较高、成本较大的。说白了,以后的P2P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的。行业里面有不少观点认为,大型的金控公司,或者具备实力的互联网企业进场布局,以他们的实力,收购或者联合收购几家P2P绰绰有余。这样以来,P2P还是能够算在金控公司的主体之下,且还是能够有一定的名分。 然而,金控征求意见稿,让着仅存的希望破灭了。未来想做金控,金控母公司必须控制的是金融机构,P2P未来不会给金融牌照。虽然近期京东收购P2P平台易汇利网贷,再次给整个行业燃起了希望。但是,受到金控政策的严管、网贷备案不明确的情况下,收购这家平台意义还大吗?已经更名为“京东数科”的“京东金融”,还能够在金融上有所建树吗? 政策、行业、市场让曾经红极一时的P2P跌落到了冰点,也让曾经金光灿灿的“金控公司”黯然无光。被“抛弃”的P2P,被严管的金控公司,谁又是宠儿,谁又是弃儿? 来源|皂话金融